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新年伊始,深圳土地市场立即活跃起来。从1月8日出让今年的首批两宗土地,到1月15日扎堆出让12宗土地,短短一周时间里已经累计供应了4批、16宗土地。共成交14宗,流拍两宗。
从出让的16宗土地用途看,其中有13宗工业用地,3宗商业用地。根据出让条件,13宗工业用地的共同特征是:准入产业类别清一色是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互联网、新材料等。如此鲜明的供地特征,向市场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深圳土地供应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正成为常态。
以15日出让的12宗工业用地为例,有5宗准入类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计算机通信,还有3宗是生物产业。
“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正是深圳土地供应的基本思路。尽管土地有限,但是对于需要支持的优质企业、产业和经济成分,深圳却可以不遗余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基础提供空间资源,以此种好“高产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深圳在土地的开发利用上设置准入门槛,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
此举旨在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吸引优质企业扎根深圳,实现有质量的发展。
对于深圳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海洋局)主任王幼鹏解释说:“深圳寸土寸金的现实,倒逼深圳必须坚定地走减量发展的道路,必须不断向集约化、立体化利用要空间要效益。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以蕞有限的资源消耗、蕞集约的资源利用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使节约集约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常态。”
目前,我市建立了全覆盖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体系,贯穿规划、计划、出让、批后监管全过程。特别是在产业筛选和评价机制上,提高对投资强度、土地产出率低限的控制要求,实现了由“招商”到“选商”的转变,优先保障优质产业用地需求,不断提高单位建设用地的经济承载力。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深圳土地改革坚持的方向,也是破解我市当前规划土地管理难题的“金钥匙”。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正在积极探索土地资源资产资本综合管理模式,通过作价出资方式,把土地作为资本金注入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等,更好地保障了公共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目前已通过作价出资在地铁建设上签订了5宗土地,面积约41.156万平方米,总额约275.7亿元的作价出资合同。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