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鱼米之乡看湖州南浔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湖州南浔地处长三角中心,河网密布的鱼米之乡、传承千年的桑基鱼塘,一张张“农业金名片”久负盛名,书写了中华农耕文明的辉煌篇章。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全区乡村跳出农业做农业,给农产品赋予了更高的价值,也让农村建设如火如荼。
乡村振兴是一项大战略,需要各种力量去推动。近年来,我区坚持大投入、大推进、大建设,全面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全域建设南浔“大花园”,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建成18个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10条美丽乡村景观线个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区,2019年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区,走出了一条具有南浔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
“通过合作社提供的社会化服务,仅水稻一项每亩就增收300元,我们夫妻还能到园区的厂里上班,每年增收4万元以上。”旧馆街道港胡村村民田来根看着自家承包的水稻田,满脸笑容地说。走进旧馆街道的星光高品质数字粮油示范基地,基地内先进农业机械齐全,通过“数字大田”智能管理平台,可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标准化管理。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对我区来说尤为如此。“农业社会服务化带来的不仅是省工省力,还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和高效新模式的推广,让农民种田有了奔头。”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选用优良品种、标准化种子处理和先进数字化技术,出苗率高,品质好,适合水稻种植机械化作业。
我区把引进和推进农业“大好高”项目作为重点工作,2021年全年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75个。全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21.2%,位列全市头部。
走进南浔,一年有20多项农事节庆活动轮番上演,江南水乡的美丽与富庶让人流连忘返。我区近年来以“全域景区”为目标,实施六大样板村片区建设,通过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成“十线十景十小镇”的美丽乡村新格局。在此基础上,启动荻港、石淙两个片区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村建设,每个片区安排专项资金1500万元。
从天空俯瞰,和孚镇荻港村的桑基鱼塘就像一颗颗珍珠。荻港村党委书记杨升辉说:“想要村民富起来,单靠传统农业是不够的,一定要充分挖掘古村资源优势,为共同富裕提供内生动力。去年全村旅游带动消费2亿元以上,8家民宿纯利润在30万元至80万元。”荻港村农旅结合、以旅带农的产村融合发展格局初现雏形,走出了一条乡村产业发展路。
特色文化撬动了产村大融合。我区大力发展鱼桑制品、丝绢制品、善琏湖笔等乡土特色产业,全区乡土特色产业年产值17亿元,走出了一条“水晶晶”乡村产业发展之路。
打开手机就能读取土壤的墒情、肥料浓度,扫二维码可以溯源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在我区,数字化应用已融入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流通营销等环节。双林镇后坝村久昌生态农场内,大棚技术工人接收到一条“系统提示,水分不够,该浇水了”的信息后,熟练地打开一个开关,大棚上方挂着的近百个滴头便同时开始滴水,把菜叶滋润得越发翠嫩。
园区负责人周根林说:“政府提供补贴,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让农业生产更加标准化,亩产较传统模式能提升4至5倍。”
目前,全区规模以上经营主体数字化应用率达到32%以上,实现主导产业数字化平台全覆盖,以全省第5名的成绩入围2020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同时累计创设8家省级农业数字工厂,为全省之蕞。
在善琏镇小微园屋顶,连片的光伏板闪闪发光,源源不断地把光能转化为电能。屋顶下,入园企业的数百台纺织机在清洁能源驱动下不停运转。这是善琏镇15个行政村组建的强村公司投资建设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带来200万元的收益。公司负责人王志新介绍,项目的实施既保证了村民利益蕞大化,又充分调动了村集体和个人的创富能动性。
为了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2019年,我区探索运用市场化理念,采用单建、跨村域、跨镇域等方式组建强村公司。截至2021年11月,已组建强村公司24家,实现211个行政村投资入股全覆盖;强村公司经营利润3189万元,同比增长63.8%,600余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终究要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除了组建强村公司,我区还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涌现了富民增收的“星光模式”“温氏模式”。
让农业更绿,让农村更美,让农民更富。未来五年,我区将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塑江南水乡风貌,以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打造“绿色共富细胞”促进农民增收,持续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打造城乡均衡、绿色共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