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安装
发展正“爬坡过坎”,用地约束却与日俱增——近年,这已成为杭嘉湖绍等城市面临的严峻考题。一方面,城市开发强度已逼近警戒线,生态空间已退无可退。同时,又存在大量土地资源被低效利用的情况。
有限空间里如何谋求大发展?湖州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答卷:从2017年底开始,湖州开展了一项“五未”土地(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标土地)处置专项行动。
两年来,湖州市先后排摸“五未”土地11.47万亩,累计处置盘活土地10万亩,保障了吉利新能源汽车等1206个优质项目及时落地,总投资约1500亿元,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同比均提高了21.2%。
向存量要增量,通过盘活低效土地,腾挪出发展空间,倒逼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质——“两山”理念诞生地湖州,为生态文明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思路。
在湖州“西大门”三天门片区,如今坐落着一个占地2.14平方公里的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十多个企业项目分布在环山道路上,部分已经投入生产,各色的厂房外立面在绿水青山中格外醒目,宛若一个现代“药谷”。“目前,园区已经入驻了特瑞思、华睿生物等国内知名药企,未来有望形成百亿产值。”园区负责人介绍说。
谁能想到数年前,这个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的地方,还是一片矿山,地形坑洼起伏,环境脏乱差,到处尘土飞扬;附近大片棚户区杂乱无章,低矮破落。为了盘活空间,湖州在这里打响了“矿地整治、异地置换、收回重供”三大战役。
平整矿地1500亩,进行生态修复,对棚户区1400多户居民进行整体搬迁,收回湖州监狱存量建设用地……通过系列攻坚措施,湖州腾出了2.14平方公里优质空间,再按“亩均论英雄”招商引资,严把项目准入关,规划打造了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空间承载力优异的现代化生物医药园。
目前,园区已引进南太湖药谷等11个高新项目,总投资达116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风生水起。
综合整治“筑巢”,“五未”土地引凤。这样一块“五未”土地的华丽变身,在湖州数不胜数。
今年初以来,湖州全市已供应工业用地12617亩,位列全省头部。其中有8226亩是通过“五未”土地处置取得的,约占总量的65.2%,保障了万邦德铝业、物产中大特种线缆等大批“大好高”项目及时落户,合同投资约500亿元。
“一地一策”,分类处置,随着一块块“沉睡”的土地被激活,一块块低效用地变身承载力优异的“标准地”,湖州发展也就有了纵横捭阖的更大想象空间。
2019年6月2日,湖州在原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太湖旅游度假区两个“国字号”平台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湖州南太湖新区。
作为浙江省大湾区建设确定的“四大新区”之一,总面积225平方公里的南太湖新区瞄准长三角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浙北高端产业集聚地、南太湖美丽宜居新城区,重点聚焦大智造、大科创、大金融、大健康等五大主导产业,已成为撬动湖州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曾经错配、劣配、低效配的土地上,经专项行动拓出了发展新空间,整出了产业新增点,也治出了城市新面貌。
位于湖州市中心的小西街,是代表老湖州市井生活的一条老街,但过去建筑杂乱密集,配套设施落后,安全隐患多,群众要求改造提升的呼声日益强烈。
如何让老街区焕发时代活力?“平地起高楼,古宅兴创意。”小西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挺告诉记者,湖州将这个片区整体纳入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范畴,按“老街当代化、生活艺术化、创意产业化、资源综合化”的原则,打造湖州现代都市文化生活圈。
美术馆、城市书房、手作坊、创意市集……如今再访小西街,这里既承载着老湖州人的历史文化记忆,整个街区又洋溢着文化创意的活力,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
“‘五未’土地成因多样,盘活开发困难重重,还会面临很多利益冲突,必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创新破题。”湖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土地开发利用处处长沈剑平说。
为摸清底数,湖州综合运用无人机航拍、大数据平台等科技手段,排查工业企业2.68万个、用地面积16.8万亩,彻底摸清了“五未”土地的类型、成因及现状,并据此逐宗明确处置方案。
对“五未”土地,湖州分类精准施策,处置到位。例如,对批而未供土地,“落实项目供应一批、异地置换盘活一批、完善手续办理一批”,累计消化42667亩;安排吉利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使3.38万亩土地得到高效利用。此外,招商盘活,分割转让,依法收回,兼并重组……“一地一策”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激活了一块块沉睡已久的土地。
对新增用地,湖州坚持“亩均论英雄”导向,对新引进项目设立了一条“345+1.5”的“硬杠杠”,即固定资产投资强度要达到每亩400万元以上,亩均税收达到30万元以上,亩均产值达到500万元以上,建筑容积率原则上不低于1.5。
同时,对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用地3亩以上工业企业实施全要素评价、全过程跟踪、差别化对待,实现对土地利用的精细化常态管理。
两年来,“五未”土地处置已成为湖州的一张新名片,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力促土地要素节约集约利用。
通过“五未”土地处置专项行动,湖州不仅盘活了10万亩低效用地,还获国土部、省厅奖励一大批用地指标,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赶超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土地要素保障。
“螺蛳壳里做道场”,道出了浙江人在有限空间里精耕细作谋求大发展的智慧。湖州的“五未”土地处置,则把这种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小小螺蛳壳,也能做出“大道场”。同样一块地,一退一进,腾挪之间,身价倍增。
事实上,面临缺地之痛,嘉兴在这方面也已探索多年,并且出了不少高招。比如,率先开展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打出“退低进高”“退散进集”等组合拳。近几年嘉兴盘活了数万亩低效用地,单位用地产出大幅提高。但对标湖州“两年盘活10万亩低效用地”的大手笔,嘉兴推进力度仍有差距。低效土地成因多样,再开发利用困难重重。湖州针对难题创新破题,成效显著,经验成熟,可学可用。
当前,嘉兴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出打造高能级的城市平台、高质量的产业体系、高标准的生态环境。面临低效用地的痛点,嘉兴当取彼所长、加大力度、精准施策,用好“盘活存量”这关键一招,将其与整治“低散乱”企业、推进平台优化提升、城市品质提升等协同推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赶超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