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德清模式”续写迭代新篇
高地携手高校共铸地信产业人才“对口链”
昨天,浙江工业大学地理信息学院首批35名新生报到。聚焦人工智能与时空信息交叉学科,围绕自动驾驶、空天遥感与智慧城市、无人机与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浙工大面向湖州德清快速发展的地信产业而开办的新学院自此正式运行。该学院设于德清县境内的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如何推进高校建立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次很好的探索!”中国工程院院士、莫干山地信实验室主任陈军认为,通过高校直接在当地培养对口人才,其在提升产学研合作综合质效方面的作用和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企业门口有了高校对口人才库,就能无缝高效地对接人才供需。”德清县副县长施敏丽也对当地地信产业未来更为看好。德清历来是一块“敢喝头口水”的改革创新热土。早在改革开放初期,该县一些企业就主动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首创的产学研紧密合作“德清模式”曾享誉全国。多年来,该县一直致力于深化发展“德清模式”,地信产业的崛起则让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模式可迭代”的信号。经过10多年深耕,目前德清已成为国际地信产业高地,全县地信产业年营收突破260亿元、集聚相关企业400多家,规模效应明显,产业前景光明。要保持和放大优势,人才储备蕞为关键!出于加快培育优势产业的战略考量,基于浙工大莫干山校区于2019年正式开园的合作基础和已有条件,该县积极对接浙工大“引凤入巢”,并为莫干山校区地理信息学院建设提供了资金、设备等全方位支持,地校双方快速双向奔赴。去年8月,浙工大向教育部申报设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本科专业。今年6月,浙工大地理信息学院成立。随即,浙工大与浙江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德清县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学院协议。地理信息学院学术院长陈曦介绍,学院规模稳定后计划每年招收100名本科生、150名研究生,每年培训德清地信产业技术人员上千人次,并建立“高端科研平台—企业研究院—地理信息学院”人才联合培养和人才队伍共享机制。“从德清县向浙工大争取支持到新学院招生仅用了1年左右,目前莫干山校区地理信息学院虽然主体建设已完成,但还在抓紧进行内部装修。”陈曦告诉记者,因德清县对于对口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地理信息学院首批新生的教学点暂设于杭州的浙工大朝晖校区,预计明年可搬入莫干山校区。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