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写意”到“工笔画”湖州经开区三十载发展回眸
帆影浮天际,波光碧水濛。太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无言地见证着时代的巨变。
30年前,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复设立浙江湖州经济开发区,成为全省首批省级开发区之一,2010年3月21日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至此,太湖南岸的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湖州经开区”)开始白纸绘蓝图的序章。
30年后,湖州经开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跨越,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生命健康和休闲旅游为主的“3+1”现代绿色产业体系,成为湖州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平台、主阵地、主引擎。
30载栉风沐雨,30载砥砺奋进。30年来,湖州经开区始终坚持不等不靠、敢为善为,抢抓机遇,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成功走出一条“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的发展之路。眼下,这座希望之城,正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为“浙北再崛起”贡献主平台更大力量,勇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引擎。
在没有路的地方闯出一条路,是湖州经开区30多年来一以贯之的传统。敢想敢干,是30载******燃烧岁月的见证。
时光拨回到1993年2月3日晚上,湖州龙溪港南岸边,一群二三十岁即将奔赴新工作岗位的年轻人眺望北岸的满天星斗,憧憬未来,心潮澎湃。现任湖州市人才交流与产业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湖州经开区原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杨宇澄就是其中一个。
筹建之初,杨宇澄就参与设立湖州经开区的调研、谋划、文稿起草等创建工作,后来又参与湖州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的工作。“只要星星还在天空闪烁,我们就不必害怕命运的坎坷,让别人去做生活的骄子吧,我们的使命永远是开拓。”以诗言志,杨宇澄三十载如一日地坚守在湖州经开区。
只有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风景。跨越历史长河,湖州经开区的创新故事就是在没有先例、没有经验中淬炼而成的。从湖州经开区与环太湖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后来的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两区合并,到两区分设,到再合并,如今成为南太湖新区两大平台之一,一路砥砺前行。每一次区划调整,都是从无到有、持续壮大、日趋美丽的新跨越。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头部动力,是区域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湖州经开区坚持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战略地位,推动发展从“湖州制造”向“湖州智造”加速转型。
对于创新的认同感,永兴特种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兴江也深有感触。“2000年,我刚来永兴的时候,整个湖州经开区进出只有一条黄泥路,特钢厂周围也都是荒地,根本找不到‘邻居’。没想到只是几年功夫,这里的路越来越宽,厂房也越建越多,我们永兴也在蒸蒸日上。”高兴江说,从特钢到特材,永兴和湖州经开区一样,一直在创新和转型中寻求新的突破。
产业是衡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决定了城市发展与更新的走向。放眼如今湖州经开区,湖州科技城、南太湖未来城、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南太湖精英计划产业园、湖州铁公水综合物流园区、湖州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一个个平台园区拔地而起、一个个人才项目先后落户,发展势头迅猛,一座产业与城市有机融合的现代化新城已然崛起。
行走在初秋的南太湖畔,湖光潋滟、绿意盎然,山水相映成趣。一切都显得如此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在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有一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人群,他们组成53支科研团队,夙兴夜寐,勇攀科研高峰。295名专职科研人员中,博后32人,国家级人才35人,副高级以上219人,青年博士占比达94%。
“开发区如果离开人才与科技,就是没有前途和生命力的开发区。”早在湖州经开区成立之初,湖州市委、市政府就制定了湖州经开区要致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方针。“要牢牢抓住科技与人才,只有抓住了,我们的开发区才有前途,才有未来。”长期主管湖州经开区高层次人才和高技术项目招引工作杨宇澄总结。
“作为企业里一名普通职工,我能切身感受到湖州经开区对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重视。”蓝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李勇介绍,政府相关部门及时落实留抵退税等助企纾困的各项政策,近期又出台了《湖州市促进知识产权创新发展若干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是蕞好的状态。人才出彩成就城市精彩,城市精彩又会给人才提供更大舞台。
近年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市公司、行业龙头等头部企业齐聚湖州经开区,或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加大投入,或促成新项目在这里落地。截至目前,湖州经开区规上工业企业已增加至198家,上市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家,永兴材料连续五年蝉联市“金象”企业,天能新能源、蜂巢能源、卫蓝固态电池等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落地建设,湖州经开区已打造形成了以绿色智造和现代服务为核心的若干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依托湖州科技城,湖州经开区已形成以中科湖州应用技术研究院为龙头,浙大、电子科大、上海交大、中科大4个一流高校平台为支撑、多个众创空间为承载的“1+4+N”的全域创新体系。集聚国家级、省级高端人才近200人,人才资源储备超5万人,厚实的人才家底,为湖州经开区发展积聚创新动能。
湖州经开区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个湖州人,李勇的自豪感与日俱增:“我自己认为,我个人的发展是可以与开发区的发展同频共振的。”为了实现“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的殷殷嘱托,和李勇一样的万千奋斗者将在新征程上奋力奔跑,接续奋斗前行。
南太湖新区。南太湖新区管委会供图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生态,是湖州经开区蕞亮眼的元素。毗邻太湖,湖州开发区保持了山水林田湖漾多重本底优势,形成“依山傍水、蓝绿交织”的生态格局,65公里的太湖岸线更是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
如何将生态优势打造成发展优势?30年发展,湖州经开区交出答卷:高标准打造生态绿廊示范带,大力实施岸线治理、渔民上岸、生态修复等工程,全域建成“污水零直排区”,全面建成“无废新区”,成为太湖流域生态环境蕞好的地区之一。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为了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的土地焕发新生机,深入践行“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湖州经开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湖州特色,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团队开展《南太湖未来城总体城市设计》,以生态优先为前提,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创、宜活”的滨湖新城。
近年来,南太湖新区突出滨湖度假特色,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和业态,高质高效推进“云起谷”开发建设,提升重大文旅项目承载力;大力招引高端文旅项目,高质量办好全国极限运动大赛、左岸生活节等一系列文化、体育、旅游融为一体的各类活动,推动文旅业提质升级。
产业集聚、绿色发展、环境改善……30年的发展,湖州经开区走出了一条以产兴城,以城留人的“湖城”融合宜居路,也得到了高层次人才的青睐。
浙江至格科技有限公司CEO孟祥峰来南太湖新区近三年,他坦言,越来越喜欢这座新城。“都说爱上一座城,是喜欢上了城里的人。而我,是喜欢这里的味道、氛围和节奏。”虽然每天工作忙碌,但孟祥峰依然要抽空逛逛新区的夜摊集市、闻闻烟火气、听听街头巷尾人们的交谈。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湖州经开区30年发展的成绩好不好,老百姓蕞有发言权。
渔人码头新旧对比。南太湖新区 供图
家住湖州开发区凤凰街道陈板桥村村民朱美玲今年已经69岁了,回忆起这30年来的变化时感慨万千,说到动情处,几度哽咽。从以前的破旧老房子到干净整洁的新家;从电动自行车都难通行的小路到宽广整洁的马路;从以前单调的农村生活到如今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这一切充满温情的变化都发生在朱美玲的身边,幸福生活可触可感。
回首来时路,30载新旧动能转换,为湖州经开区成就了一方更高质量的发展舞台。当下,项目建设添动力,产业发展壮实力,数字建设挖潜力,平台打造增活力……一个功能定位清晰、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湖州经开区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站在新起点上,湖州经开区将以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身姿,全力推进资源向项目聚焦、要素向项目聚拢、力量向项目聚合,加速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全力构建产业发展新高地,为加速推动新时代湖州高质量赶超发展贡献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文一西路1199号中新大厦11楼 邮编:311100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