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三角菜篮子到农业硅谷南浔的新打法
如果说湖州地图是一顶草帽,南浔就是他的一角帽檐。我们俯身劳作,收获未来。
南浔的先民深谙此道。从世界上蕞早的人工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桑基鱼塘”;到南宋的“溇港圩田”,稻麦二熟,堪做天下粮仓起,便担起“鱼米之乡”的美誉;再到万历年间的莲心种,让辑里湖丝声名鹊起,杭嘉湖平原一代所产生丝均冠以七里之名……
正因南浔农业始终自觉地恪守着创新的基因,因而能在苏湖熟,便能天下足的长三角,赢得一席之地。
带着农桑重镇的底子,南浔在洒满阳光的田埂上写下了这样的成绩: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大区,南浔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淡水水产产量位居全省首位;湖羊年饲养量居全省第2位,更有“特色粮油”“精品果蔬”“生态湖羊”“淡水渔都”4张金名片熠熠生辉,是长三角都市圈名副其实的“菜篮子”“果盘子”“肉盆子”和“粮袋子”。
从远处说:至今我们仍记得山东寿光的一场洪水,可以成为搅动全国菜价的蝴蝶翅膀;安徽阜阳的大棚数量,能让长三角的餐桌做起选择题——蛋花汤里是放番茄,还是榨菜?南浔没有这样的体量。
再看近处。湖羊的正宗之争,让我们在温酒啖肉之余多了份反思;黄颡鱼的一次抽检,至今让不少渔民记忆犹新……南浔却有这样的新愁。
这些看似偶发的雪爪鸿泥,都在无声地告诫我们,在技术更新和物流速度不断提升的当下,南浔农业所依赖的交通区位、种植面积等优势都会被逐渐弱化。
虽不是如鲠在喉,但这警醒着南浔不断自省——如何让南浔这个长三角的菜篮子拥有更多的线
凡战者,以正和,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孙子兵法.兵势篇》。想要出奇制胜,南浔需要新打法。
所谓正,是基础。南浔在启动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之后,近年来提出了重点打造万亩园区、万亩跑道鱼、十万亩稻虾、万亩“红美人”、百万头湖羊等“五个万”工程,初步形成集聚化、数字化、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格局。
但如何奇胜?4月20日,南浔给出了答案——《建设湖州市南浔区长三角农业硅谷方案》。
对于这套新打法,其实并非空穴来风。作为一个练家子的南浔近年来始终在不断尝试。
跑道鱼跑出了千年淡水养殖的新赛道;星光农机在阡陌交通上响起了自动化机械化耕作的镰声;稻虾共生释放的是释放出流传千年生态给养、两座高校的引进,让书卷南浔更有了好学的底气……这些作为农业硅谷所必须的要素,南浔都在悄悄积攒。
正因如此,南浔在这份方案中坚定提出,南浔农业未来发展的驱动将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两字的变化却是字字珠玑。这意味着南浔农业传承不迭的创新基因将被再次放大。
刻在南浔农人骨子里的创新意识,将会从长三角农业硅谷的建设中,在一种新的自觉中成长为一种新的自信。
坚持以人才支撑为动力源泉、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头部路径、坚持以制度创新为重要保障、坚持以资源整合为强大合力、坚持以实现共富为发展导向——这便是南浔这套新打法中的武术套路。
着力打造集科研中心、转化中心、研发中心、人才中心、企业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圈,形成区域性农业硅谷——这便是南浔的目标。
结合“上合区”和乡村振兴“一核三带六片区” 规划,着力构建“一核两园多点”的“农业硅谷”总体空间 架构——这便是南浔建设长三角农业硅谷的空间布局。
现代种业、数字农业、生物化肥、大健康食品,这些未来重点打造的产业都将成为南浔建设长三角农业硅谷的奇经八脉。
热血唯有实干方能澎湃。从方案中我们看到:到 2025 年,南浔区力争将引进建设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以上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和一批科创团队、10家以上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本科以上大学生2000名以上。
面对这令人沸腾的未来,忽然想起了《春江花月夜》开篇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场景。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