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唤醒“沉睡”资产激发乡村活力
8月25日,德清县雷甸镇双溪村村民沈旭荣家中,工人正在打包一批真丝围巾。“这批货是出口到俄罗斯的,明天还有一批货要出口迪拜。”沈旭荣边说边帮忙装箱,这里既是沈旭荣的家,也是一个工厂。
“在自家闲置农房办企业,少了租金,创业也没有后顾之忧。”沈旭荣介绍,工厂占地面积近350平方米,一层仓储,二层生产。如今,夫妻俩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工厂生产加工的丝织品主要销往义乌小商品市场,部分还直接出口俄罗斯、中东等地。即使去年行情不好,沈旭荣的“家庭式”工厂年产值也达到120余万元。
闲置农房变厂房,这是德清盘活闲置用房,让“冷资产”变成“热财富”的一个生动案例。近年来,该县通过多种方式盘活闲置民房和闲置土地、收储低效用地,变资源为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德清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杨名表示:“一些闲置的农村住房、厂房、村集体用房破旧不堪,要修缮很费钱,弃之拆之又可惜。唤醒‘沉睡’的资源,既能给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又能为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场所。”
走进下渚湖街道二都小镇,这里游人如织。2016年,总投资约1.2亿元的二都小镇项目启动建设,村里以收购、租赁的形式对二都老街旁的38户房屋进行重新规划和修缮,改造成商铺、咖啡吧、民宿及图书馆等设施。
在对闲置农房处置上,下渚湖街道充分尊重二都小镇内农户和房屋所有权人的意愿,房主可以选择有偿收购或采用20年租赁的方式来盘活现有资源,统筹解决稳定与放活的矛盾,在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闲置农房“活”了,产业也跟着“活”了。目前,村里已形成文化创意、教育研学、乡村旅游等多个业态。
盘活农房带活了产业,折射出闲置农房盘活后“包袱变财富”的改革之效。为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不久前,该县还出台了《德清县闲置农房与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实施方案》,以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为资源要素,结合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建设与莫干“论剑谷”打造,积极招引数字产业类、文化旅游类、咨询服务类等新经济、新业态落地。
“激活闲置农房,产业是依托。只有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才能实现农村自身造血功能。”陈杨名介绍,接下来,将在实现“户有所居”前提下,按照农户流转意愿排摸闲置农房,经实地踏勘规划初审后,符合条件的列入盘活利用范围,并制作三维实景资料,纳入“宅富通”平台对外展示。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