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Found
春风十里,染红了桃花,描青了山峦,绘绿了田野,处处弥漫着清新的味道。
近年来,马鞍山市以林长制为牵引,持续筑牢长江生态屏障,聚焦百年矿山复绿,发力林业产业振兴,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科学开展春季植树造林工作。截至3月9日,全市春季植树造林5600亩,已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74.7%。数据背后,一条增绿、复绿和活绿的线条渐次呈现。
3月初,在长江西岸(和县段)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项目——浮沙圩示范区的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工人们正在抢抓节点、全力赶工,争取让这处绿色游园早日与市民见面。
去年9月,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亲水平台、希望草甸、湿地栈道、三山七圩、荷塘广场、千舟竞帆广场、水韵文化广场、诗歌文化广场……一个个生态亮点正从纸上变为现实。该项目预计今年5月正式亮相。
近年来,全市大力实施长江两岸植树造林工程,按照“应绿尽绿、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原则,大力开展长江一公里范围内绿化造林,全力修复长江岸线生态,厚植生态底色,加快长江生态廊道“增绿”。
和县投资近8000万元建设浮沙圩示范区,当涂县江心乡、郑蒲港新区陈桥洲实施外滩造林……马鞍山市重点实施“四退四还一带”工程,退建还绿、退滩还林、退滩还湿、退渔还湿和护堤护岸长江防护林带,将马鞍山长江沿岸打造成生活岸线、景观岸线、生态岸线,重塑美丽长江风景线。
与此同时,全市及时出台林业产业发展奖补政策,建立起长江岸线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巩固长江生态廊道“增绿”成果。
“走!这个周末到凹山湖赴一场春天之约吧!”凹山地质文化公园,这一新晋网红打卡点,已成为朋友圈邀约的热词。
2万多平方米的绿色草坪、50余种各类乔木、6.5米宽的景观环形道路,还有充满了矿区记忆的设备展示区。如今,凹山地质文化公园每天都迎来送往众多游客。
在凹山地质文化公园的另一侧,湖畔的山坡上,一排排沿着山体栽种的元宝枫、山桐子、杜仲生机勃勃,枝干上的绿叶迎着春风摆动。树下,软绵绵的草坪,夹杂着粉黛乱子、山桃草,在山体边缘圈出一个长条形花圃。
“以前坐飞机,在高空中看到凹山采场,就知道到马鞍山了。如今,看到百年矿区漾起新绿洲,真是喜不自胜。”市民周楠楠自从在抖音上刷到凹山地质文化公园,就被这里深深迷住了,经常带着女儿前来游玩。
近年来,马鞍山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力推动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持续聚焦向山地区生态转型和绿色发展,打出向山地区生态环境修复、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及产业导入升级“组合拳”。
全市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发展以元宝枫、杜仲、山桐子为代表的“三棵树”林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有效解决矿山生态修复、环境整治等问题。
2月底,博望区博望镇红阳村三期白茶基地现场人头攒动,一片繁忙景象。80多个村民在田地里分工协作,一组负责挖坑培土、种植茶苗,一组负责挑水浇灌。
博望镇2019年从浙江安吉招商引资引进“白叶一号”项目,大力发展茶叶种植,采取“公司+村委会(合作社)+农户”模式,由韵阳茶业公司进行管理,负责投资营运、技术指导和销售,同时带动当地群众就业。
红阳村通过种植茶叶,改变了传统低效的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人勤、民富、村美、山青。而红阳村正是马鞍山市聚焦林业高效产业,做好“活绿”文章的一个缩影。
林地变资本,青山变金山。近年来,马鞍山市利用丘陵、荒地、低产林地等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薄壳山核桃、黄桃、白茶、珍稀苗木花卉等区域特色林产品基地建设,狠抓林业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不仅绿了山林,还富了口袋。
与此同时,全市深入推进“四旁四边四创”绿化与乡村振兴、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深度融合,鼓励农户在自家宅前屋后、庭院内外见缝植树,栽植果木林、花木林等庭院经济树种。伴随着林业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显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一个山绿、林活、民富的生态马鞍山,生机勃勃。(任德玲 焦其昌)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