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观察
编者按:鱼塘星罗棋布,稻田横亘连绵。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既有产业基础优势,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稀缺的制约。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中,吴兴区立足传统产业,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生产、提升产品品质、延伸产业链条、激活乡村资源等措施,推动了农业农村产出效益的不断提升,在“稀缺”的土地上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
收获的季节,一台台收割机在稻田里忙碌,湖塘里网出肥美的虾蟹,位于太湖南岸的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2018年,吴兴区整合原有部分农业园区,规划10.8万亩核心区,开始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两年多来,吴兴区产业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水稻、水产两大主导产业,努力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径,在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主导产业规模化,农业绿色化发展和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全力推进创建工作,逐渐成为区域土地集约、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旅高效融合、农民增收的先行示范区,形成了在土地资源稀缺的长三角地区推进农业现代化新模式,走出一条“生产优化、产品优质、效益优良、环境优美”的发展之路。
“吴兴区农民人均耕地仅有0.46亩,所以如何在非常稀缺的土地上实现产出的蕞大化,就成为我们创建产业园考虑的首要问题。”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产业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彬说,为了提高亩均效益,产业园依托悠久的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历史,从推动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
两年多来,吴兴区以工业化园区建设理念强化农业园区产业布局,土地流转整合碎片化耕地,科研转化提高种养效率,种养循环推动绿色生产等一系列变革让产业园的土地产出效益不断提升。
目前,园区土地流转率达69%,粮食功能区面积甚至达到了98%,经营的规模化和生产的现代化成为主要发展方向。产业园南片区形成以尹家圩粮油植保、谷润粮油、粮梦粮油等重点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引领的优质粮食园。
其中尹家圩粮油植保农业专业合作社共流转经营3350亩稻田,拥有100多台(套)农机。合作社在通过良种良法实现水稻高产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稻鱼共作、稻鳖共作。“我们试行稻鱼共作不用化肥,不打农药,以品质树品牌,每亩可实现产值八九千元。”31岁的合作社理事长孙建龙说,“明年我们还计划试验稻虾轮作,探索高效产出的新途径。”
位于产业园内八里店镇的湖州丰盛湾水产公司是浙江省级罗氏沼虾良种场,企业年育虾苗10-15亿尾,并通过引进先进生产设施和技术,实现了每亩塘4-5万尾的高密度养殖。“养苗就要护水,我们凭借吴兴优质水环境和现代化设备,让每一滴水都物尽其用。”公司副总经理沈斌乾说。
在不远处的湖州弘鑫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占地1500平方米,上下两层的养鱼车间通过应用立体数字化养殖和自动水循环与恒温监控系统,鱼类生长一年四季处于一个适宜的生产环境中,养殖密度高,生长速度快。“这个车间可达到300亩鱼塘的养殖量,而且这种养殖模式以全封闭无病菌化生态养殖体系,达到水产品的有机、无菌,亩产效益比传统养殖高出约50倍。”公司总经理陈慧斌说。
据区农业农村局产业科科长朱红明介绍,除通过土地集约经营,推动企业创新,产业园还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科技转化提高产出效率。
针对当地产业特色,位于产业园内的湖州市农科院开展了水稻和瓜菜的新品种试验,培育出抗病性强,大米口感好的浙湖粳25号,并研究出跑道养鱼技术,增加鱼的逆流运动量以提高肉质。“我们将通过高产示范创建,培育优质品种,种养结合的试验示范,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院党委书记吴刚说。
只有拉长产业链,让一二三产融合起来,才能进一步提升农业的价值。基于这一认识,吴兴区产业园在创建中从一产出发,重点向以农业为底色的三产发展。
“我们的发展方向就是做高品质的农产品,而品质越好的稻米和水产品,通过加工提升附加值的空间就越小。”在陈彬看来,吴兴区产业园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应该在农旅融合上重点下功夫。
“吴兴区有31条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太湖溇港,有出土测定为4200-4400年前的绸片,有众多江南水乡古村落。”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产业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水华表示“这些宝贵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使得他们发展农村旅游具备了客观的优势。
在产业园建设的推动下,八里店镇潞村已对村内河道、道路以及成排的闲置民房进行了修整美化,下一步将招商经营发展乡村旅游。目前,集会议中心、酒店、办公等功能为一体,占地27.58亩的潞村世界乡村旅游大会永久会址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据八里店镇农业农村办主任林韡麒介绍,工程完工后计划于2021年举办世界乡村旅游大会,持续展示吴兴乡村振兴成果,推进吴兴旅游事业发展。
在产业园北部片区高新区杨溇村,花海和古村落相映成趣。产业园引入半边山下文旅集团,一期改造40栋闲置民居,在保持房屋外观原有古朴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加固修缮,并进行内部精装修,推出住宿、休闲、餐饮、康养等乡村旅游产品。
除立足乡村特色发展旅游,产业园还引入企业,与种植业结合开发旅游项目。占地1750亩的灵粮农场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园内有水有田,有果有蔬,有花有树,有草坪有萤房,将种植和旅游融汇成一张美丽的绿******画。“我们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建设,今年5月开始试运行,成为家庭旅游和亲子体验的欢乐谷。”农场总经理邹鹰翔说。
不过,注重一产和三产的融合,并不意味着对二产的忽略。事实上,产业园在二产的发展也独具特色。园内浙江优嘿嘿食品公司以食用菌为切入点,取五谷杂粮之精华,致力于开发生产具有保健功能的健康食品。“食用菌等农产品经过精加工提取营养成分,并合理组合搭配,可以转化为更优质的消费品。”公司总经理赵大银说。
八里店镇尹家圩村72岁的陈佰生家共有4.2亩地,目前已全部流转给尹家圩粮油植保农业专业合作社,每年换得1800多斤米票,自己在合作社务工每年另外收入将近3万元。“每20天左右用米票到合作社领一次米,每年吃不完的米票可以到合作社兑换现金,也可以转卖出去。”
“近几年,我们结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围绕解决好农村固有资产缺乏活力、农业经营规模效益不高、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增大等突出问题,大胆探索创新,推行了‘米票’‘房票’‘股票’‘地票’等‘四票’机制,唤醒了农村沉睡资产,调动起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陈水华说。
其中“米票”机制,鼓励引导农民自觉自愿流转土地,由专业合作社以每亩380斤发放大米提货券(即“米票”),作为土地流转租金付给农民。农民既可以凭票到合作社领取大米,也可以作价现金结算,还可以在流转土地的农户间转让。“米票作价只涨不跌,有效保障了农民利益,保障了土地的长期稳定流转。”陈水华说。
“股票”机制推进清产核资,折股量化到人,通过对量化资产的统一有效经营,让集体组织成员充分享受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所带来的收益。同时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区、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重点对农村宅基地、农房使用权和流转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进行确权发证工作,实现“农村死产变活权,农民活权变活钱”。
“房票”机制是在农房改造中,征迁农户在满足自身住宅需求基础上,富余住宅享有权以一定价格参加股权式安置,每年以不低于10%的收益支付给农民。而“地票”则针对用地指标紧缺等问题,以票面方式落实村级建设留用地指标。(薛文华 本报记者 常力强 来源:农民日报)
陈水华说,“四票”机制保障了土地流转后农民的口粮安全和长远利益,开辟了农户住房、增收“两不误”的新途径,明晰了村集体资产产权,盘活了村级建设用地,为产业发展建立了制度保证。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