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完美收官
原标题:湖州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完美收官
近日,湖州市蕞后20个小城镇综合整治顺利通过省级考核,其中有12个被评为省级样板。标志着全市115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历时3年圆满收官,有44个小城镇被评为省级样板(占全市的38.26%),比例位列全省第三,并已连续两年拿下省级优秀市,有望实现三年全优。通过整治工作,大幅改善了乡容镇貌、完善了基础配套、补齐了环境短板,湖州小城镇正加速实现中间崛起的美好目标。
三年的整治中,以发展为导向,创新破难实招多
坚持差异化发展。湖州市在整治中始终坚持以小城镇自身禀赋和产业特色为遵循,差异化定位发展方向,防止了千镇一面,教条式整治。例如将莫干山、下渚湖、妙西、天荒坪等小城镇定位为旅游型小城镇,织里、埭溪、钟管等定义为工业型小城镇,八里店、菱湖、施家桥等定义为农业发展型小城镇,形成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城镇格局。
做到精准化施策。面对整治时间紧、资金缺、专业力量不足、项目组织难度大等一系列难题,在全省率先广泛采取了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实现了在较短时间内整治工作的全面铺开。相关做法得到了省领导批示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加强要素性保障。围绕小城镇整治的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需求,全面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建立了市、区县、乡镇多级财政共担的投入机制,引入社会资金约9亿元。同时,加大土地供给,2018年全市小城镇供地29659亩,超年用地指标175%,较2016年增加了273%,拆后土地利用率达100%。3年来,全市共完成投资127.78亿元、完成项目2183个,保证了城镇整治的推进。
三年的整治中,以功能为目标,全面开花效果好
环境面貌有了大改善。三年来清除卫生死角3万余个、拆违416万平方米、治理水域3000多万平方米、整治立面674万平方米、新增公园绿地161万平方米。埭溪、鄣吴、莫干山等一批小城镇将历史人文、特色产业融于风貌中展示,生态环境短板逐渐补齐,乡容镇貌焕然一新,镇民生活环境有了极大改善。
配套服务有了大提升。针对小城镇普遍存在的基础配套短板,累计新改建农贸市场102个、建成停车场352个、新增车位35134个、新改建公厕443个、整治道路666公里、打通断头路156条,新增养老床位数714个,一大批基础配套设施投入使用,城镇承载力、服务水平和镇民生活便捷度得到极大提升。
城镇产业有了大发展。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整治小城镇“低散乱”块状产业和“四无”企业3331家,新建设了雷甸德力小微园、中国木皮市场、画溪智慧创业谷等28个小微产业园。德清县地理信息小镇引进各类地理信息企业160余家,成功举办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乾元、莫干山、吕山、石淙、山川等小城镇均依托文化、信息、生态等资源,开辟出了绿色发展之路。
三年的整治中,以人民为中心,群众支持成效大
党委政府口碑和公信力实现了大提升。在这场攻坚战中,我市各级干部坚持一线办公、亲力亲为,历练了一支沉的下去、吃的了苦、破的了难、打的赢仗的整治铁军,涌现出了很多先进事迹、感人故事,共有24名先进人物受到省市报道,有效提升了党委政府的公信力,也赢得了广泛的口碑和拥护。
群众热情和社会文明获得了大激发。小城镇整治推进了环境卫生、拆违拆乱、城镇秩序镇民的身边事、心头事,解了一大批民忧民怨。在整治中群众主动参与、出谋划策、互相做工作,报福、雷甸等多个小城镇居民甚至让出自家庭院做公共服务,小城镇的文明程度有了显著提高。在整治验收中,多次出现围观群众自发集体鼓掌的感人画面。
城镇自治和长效管理取得了大转变。下大力气抓精细化长效管理,在“四个平台”、驻镇规划师、街长制的基础上,大批城镇推出了民间路长、河长、网格长,邀请镇上老前辈组成顾问团,开辟了城镇自治的新做法。同时,德清县的一把笤帚扫到底、安吉县的垃圾不落地、市本级的全域全流程政府购买服务等保洁模式,菱湖的智慧管理、山川的智慧旅游开辟了城镇管理的新模式。(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稿编辑朱宇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