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我们来了”|太平桥村:“口袋富精神也要富!”
继首批湖州体悟实训之后,5月26日至31日,黄山市第二批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一行34人来到湖州,在太湖之滨开展为期5天的体悟实训。本次体悟实训的7个村主要在吴兴区和德清县。
5月29日,黄山日报“乡村振兴满天星”专栏记者再次赶赴湖州,跟踪采访现场记录黄山市乡村两级书记的所学所悟。
太平桥村:“口袋富,精神也要富!”
村落、农田、远山……一幅美丽的夏日水乡图景。
吴兴区埭溪镇太平桥村位于地处湖州西南山区,是埭溪镇的中心村之一。宣杭铁路贯穿而过,陆路交通便捷,是个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良好的小村庄。全村水田面积847亩,林地面积13404亩,生态公益林面积5081亩。太平桥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风味极佳的传统美食,有黄泥拱冬笋,高山白茶,梅峰套肠等特色产品,尤其梅峰套肠远近闻名,农民经济收入除主导的毛竹、竹笋、茶叶外,以产业务工和外出打工为主。
认识太平桥,要从一种美食开始。当地有名的梅峰套肠是“埭溪十碗”之一,曾上央视美食节目。关于套肠的历史,当地人都说不上具体确切的年代,但套肠的做法像是一个平安扣,寓意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如今的太平桥村已经从传统单一的农业向农文旅发展过渡。得梅岭漫谷旅游区辐射,太平桥村、盛家坞村、五石坞村、山宕村及余山村一起成为埭溪镇打造共同富裕未来乡村的五村联建村。
梅岭漫谷片区位天目山余脉、老虎潭下游,山水相依,东接“时尚谷”核心区、南临莫干山旅游度假区、西与安吉长兴相连、北依西塞山旅游度假区,形成旅游“包围圈”,一个旅游观光、休闲养生、风景秀丽的幸福小镇基本成型。
去年底,太平桥村完成梅岭漫谷征地政策处理收尾工作,全村整体环境大幅提升,打造了集综合治理指挥中心、智慧公共服务中心、游客集散中心、商贸中心、卫生健康中心于一体的数字化、高质量共同富裕单元。
在太平桥村体悟实训的黄山乡村书记分别是:祁门县凫峰镇党委书记叶华芬;黄山区新明乡猴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方继凡;黟县宏村镇宏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红伟;西溪南镇琶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长勇;休宁县源芳乡梓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长权。
“浙江织的是一张大网。”谈到几天的体悟收获,叶华芬声情并茂:“一个小小的埭溪镇,一年的财政收入8个亿。除了客观上的比较优势,浙江党员干部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服务精神着实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遇到哪一个党员、干部,无论你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他们都能把服务做到极致,热情服务似乎与生俱来,从来没有推诿扯皮,这其实是整个浙江精神的一种体现。这也是浙江织的一张网,从上到下,一触就动。从党员到干部,从乡镇到乡村,都是这张网上的触点,一触即动。”
叶华芬说:“浙江除了服务精神,还有积极向上的创业精神。我们都说浙江有钱好办事,其实并不尽然,他们也有很多没有钱的村子,10多年前和我们相比甚至还差些,但他们没有钱也在苦干。等、靠、要思想其实就是精神层面出了问题,我们真的要实干、要苦干才行。”
方继凡直言不讳:“虽说我们猴坑的老百姓口袋都富了,但是老百姓的脑袋还没有真正富起来。本次湖州学习,浙江的共富理念就是标准答案。一个地方的发展,主要的一点,就是人的思想理念的改变,这是比口袋更重要的东西。要想口袋富,精神上要先富起来。”
叶长权感慨,我们村拥有95%的森林覆盖率,是安徽省森林乡村,但无论是村集体经济还是乡村旅游等的发展都与浙江乡村有很大差距。回去以后,要借鉴埭溪镇、太平桥村经验,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重点在景区化村庄上下功夫,进一步深化村景融合、农旅融合的乡村发展新路子。
汪宏伟说,湖州村干部敢作敢为、办事认真、廉洁奉公给我的印象很深。而太平桥村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村企共建带动村集体增收、乡村治理、数字乡村等方面的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
余长勇则认为,村庄发展,规划要先行,浙江的乡村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村是传统农业大村,主导产业是大棚蔬菜,全村80%以上的村民从事蔬菜种植,产业特色明显。作为村两委,我们要学习浙江的服务精神,服务好我们的菜农,为琶村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风从太湖来,皖浙一家亲。本次黄山乡村两级书记湖州体悟实训,各乡镇村都和当地的乡镇村签订了党建共建乡村振兴合作协议。在太平桥村的一镇四村也与太平桥村如愿签约。不仅如此,他们还现学现用,激活“内循环”,凫峰镇李源村、猴坑村、宏村村、梓源村、琶村村共同签订了“五村联盟”,以期在乡村建设中抱团发展,共同振兴。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